close
主題:『舞動:思考與討論』
   
首部曲~走入孩子的思想世界(低年級、幼稚園) 
  
講師:陳鴻銘老師     日期:98/4/16
 

閱讀的心理基礎:閱讀不只是認字和組合字、詞的過程。因此,即使有字、詞不認識也能閱讀。
        閱讀主要是推理過程,是一種結合原有知識和文字訊息的思考過程。
     



閱讀的前期不外乎是「零歲思考的前期」。或許有人會納悶~「零歲教育」果真有這麼這樣嗎?在嬰兒時期是否聽得懂大人的話語。但我們知道「聊天」就是閱讀的基本時期。中外育兒觀念的迥異就在於此,多與孩子說話、漸進式的讓孩子慢慢學會思考是很重要的。

其實~說話就等於說故事一般!不要以為襁褓中的嬰兒聽不懂就不和Baby說話。「因為說話、就是在說故事。」我要說得是「談怎麼『學』,而不是怎麼『教』」

孩子還小,一開始說故事都由「圖像思考」來學習,這是一段歷程。當經驗不足時我們都藉由想像來思考故事內容。給予經驗就是幫助思考最主要的材料~有如我們聽到突如其來的聲響,大人藉由經驗得知是何物品掉落,而孩童則好奇是何物品一般!

我們能給予的是「環境和基因」這是孩子認知的開始,故事提供了幻想的空間從中也提供了生活材料。




     
有沒有發現現今市面上的繪本帶給我們的啟發是「媽媽比孩子還多!」有如大家曾讀過的「狼來了~」我們得到的啟發是教導孩子不能說謊;但另向思考是謊話不能說太多遍,否則沒人會相信你。這是傳統的啟發~試想「我是否該教會孩子:該怎麼說才是正確的」

更何況有些繪本內容並不適合孩子閱讀,因為沒有意義。有如「醜小鴨」的故事內容裡,醜小鴨必須變成一隻天鵝才能受到青睞;安徒生童話裡的快樂王子真的快樂嗎?白雪公主的漂亮引發忌妒而後與七矮人相遇,吃了毒蘋果後為了等待救贖,奢求王子的吻來甦醒。亂世佳人裡的郝思嘉為了儀態嘞緊腰帶的情景是否還有印象,這全由父權觀念來寫下故事內容,也就是權卑觀念!

我們從以上得知時代不同、觀念在改變,許多童話故事內容已不合時宜。

教授接著說了~我們可以接著來自編自導其故事下文~

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

舉一:
白雪公主等待救贖後順理成章的與王子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誰知諾大皇宮深似海,習慣與森林小鳥鹿兒為伍的白雪公主適應不良,每天以淚洗面。因為她是未來皇后國王要求她必須「母儀天下」不能趴趴走!最後受不了與王子離婚,回到森林與七矮人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,最後被星探發掘出了幾張唱片。這樣的結局是好是壞,沒人能下定論~


舉二:
灰故娘自從嫁進皇宮後,依舊每天清晨3點多就醒來將整個皇宮打掃得一塵不染!最後~王子向法院申請「不堪同居虐待」向法院訴請離婚,最後灰姑娘開了間清潔公司,生意搶搶滾。


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


這就是加入故事裡的新元素。由近期的「小熊維尼」與「給愛莉絲夢遊仙境」內容就是近代兒童文學推翻傳統的象徵。由孩子的觀點與角度來寫故事內容~我們必須了解故事架構的人物為何,如此才能衍生故事內容。 

從部份故事裡的結語都用「警語」或是「啟發」等文字來引導孩子~但我們必須知道有些故事提供了思考空間去討論,討論空間有別於傳統。切忌與孩子相處勿用「說教語氣」來教訓孩子,如此孩子一造成對於故事閱讀興趣缺缺。

我們必須知道故事的影響力~它提供了想像空間連帶寫出現實世界更影的彼此的互動。仿間許多故事都附有CD來方便孩子閱讀,我們似乎忘了「CD並不能取代媽媽與孩子的互動」

還記得當年的孫叔叔說故事嗎?內容生動精彩而後為什麼會停播~因為有一媽媽投書向製作人說:「我的孩子告訴我『我喜歡媽媽說故事,因為媽媽才會抱抱我,和我說說話』」可見親子互動的影響力

「勿用家事忙碌做為藉口而冷落孩子」我們必須知道~趁孩子還小珍惜與孩子的互動~這些年的親子互動將影響後續的三十年。孩子需要時間的累積互動才能擁有良好的溝通。我們必須引導孩子思考,互動的累積讓孩子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~但必須切記「勿用說教方是讓孩子信服於你」

我們大人常犯了一個錯誤的習慣就是在故事結語加上「提示或是註解」。我們必須尊重孩子的思考空間,勿用先入為主的觀念來引導孩子~如此才有「討論內容的空間」。猶如平日談論的內容裡,切記不要一直否定孩子或是不停的詢問孩子「對不對」然後又自作主張幫孩子下結語。

我們必須知道「重視孩子的意見才能引發孩子的動機」。



    

還記得孩子的隨手塗鴨紙張嗎?您是怎麼處理的呢?全都保留下來,還是當垃圾包著魚骨頭一起丟掉。這些不起眼的小作品紀錄著不只是孩子們的成長~如同我們用相片記錄孩子成長般~這些繪圖記錄著孩子們腦袋裡面的東西!就是思考~

幫助孩子作品寫下註解,這是孩子的成長歷程~有天孩子會遺忘,但卻是每一階段的改變而不只是打發時間的東西。我們必須了解孩子背後的話語才能幫孩子整理、了解思路歷程的想法。當我們不懂時,應多花點時間聆聽孩子們說話。

語言是一種模仿的歷程,我們必須學會聆聽與孩子好好說話~語言的價值在於平時談話的習慣!討論的空間不該侷限於生活常規~天馬行空的談亦可。

有家長提問:「學校所發的閱讀單,強調閱讀的量多寡是否會影響閱讀品質?內容是否該記起?」;我們必須反問自己~「自己曾閱覽的書籍內容是否每一本都得記得?大人都不一定能記得曾閱讀的內容怎麼去要求孩子應該記得!」

我們要讓孩子喜歡閱讀而非強迫孩子記取故事內容。如此只會搞壞閱讀胃口~閱讀單的迷思其實是無效的,這對孩子沒有正面的幫助。書本裡所謂的嘉言美句其實都是作者自己註解的,為何必須強調呢?

有如書寫一篇文章去強迫孩子必須用成語一般,有如「賴蛤麼穿衣服」~有此必要嗎?

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,每隔一兩個月幫孩子添購一本書來滿足孩子。閱讀是偵探的歷程~常常見一般人只看前言或是書背後的內容註解這是不對的。書本不應只是翻閱後的結論罷了~

一個好的心得報告並非照本宣科的將內容在書寫一遍~而是把自己投射到內容裡,才是真正的心得報告。





允許孩子對事件有感覺,再來引導與自我反省~別一味的去抨擊孩子的想法。在共同閱讀當中,不用急於讓孩子認同,而是時間點到了孩子自己會去領略。當生活中孩子遇到挫折瓶頸,身為家長必須幫助孩子解決事情~然後教會她學得「教訓」,親子互動的建立必須讓孩子主動告知並尋求解決之道而非一再苛責!有討論的空間~但並非說服孩子認同。

切記勿以為孩子還小,所說的言論就沒價值~孩子有犯錯的權利!從錯誤中學得教訓來告誡自己~溝通與建立良好互動不二法門~

放下手邊工作~勿讓忙碌做為藉口而錯過孩子的成長~思維的變化!故事告訴我們的~不是啟發、不是學得了什麼~最重要的事「陪伴過程」,孩子的成長思維變化,腦袋裡裝有的東西才是我們必須關心的~

五年的陪伴換來日後三十年的互動思維~何樂而不為呢~



結語:

閱讀最大了樂趣,就是運用閱讀尋求知識的過程,而閱讀過程偶爾發生的錯誤也是自我反省的好機會,能讓讀者從中獲得成就。閱讀討論的過程不僅能增進成員合作學習的能力,也能幫助學生由不同觀點思考,進而培養獨立思考的技巧。善用討論教學不但能豐富學習樂趣,同時老師也能在討論過程中發現學生多樣的思辯能力,進而引導他們建立個去特色的思考風格。  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